【第一名文章分享】慢活-活在當下(文/李浚)

第一次聽到「慢活」這兩個字的時候,我會聯想到慢而悠哉的茶道、慢速的單車、緩慢的徒步旅行、嘉南平原的慢步調、龜速的拼裝車、鄉下騎單車的阿公阿嬤…等意象,我不經意就把「速度感」跟「慢」這個字給湊在一塊。然而,所謂的慢活,一定是指慢的速度或步調嗎?

我想,「慢」其實是一種感受世界的方法,運用這個方法,我們會重新理解什麼叫做「活著」。而我對慢活的想像,是來自我的環島、露營與登山經驗之累積。

───放慢腳步,與世界相遇及對話───
2009年夏季,我用六天時間去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的環島,那次的經驗跟「慢」其實沾不上邊,因為我是騎著機車,以高速行駛劃過東海岸與花東縱谷、走馬看花地駛過每一條公路。那輕輕一催就能到達七、八十的時速,使我不經意地趕路、加速,然後錯過了許多風景。雖然說,沒有金屬外殼包覆的機車,還是能讓我迎風感受到太魯閣峽谷的雄偉、合歡山的高山氣候、清水斷崖的威勢、西濱公路的蒼涼、花東縱谷的好山好水。但,我終究還是覺得這種「快速環島」少了什麼東西。

三年後,2012年的秋天,寫不出論文的我決定騎著單車去環半島。這一次,我不只用更慢的「單車」去旅遊,而且還帶著一頂笨重的4人帳篷,展開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露營環島。

對我來說,單車是非常慢的環島工具,因為我不是那種常騎單車的鐵馬神人,而且還載著笨重的帳篷與行李。我的速度非常緩慢,每每遇到很長的上坡,還得隨時停下來喘口氣。不過,正因為我的速度是如此慢,像一隻烏龜,所以我才能夠與同樣龜速的環島人們抬槓,交流資訊;才能夠巧遇偏鄉的在地志工,體驗了一晚漁村生活。

單車環島還有一個樂趣,就是發現許多不起眼的柑仔店。我發現自己騎機車環島會有一個習慣,就是把休息的地點設定在有冷氣又便利的7-11。機車高速的移動性,使我不經意地把日常生活的「便利習慣」給帶到了環島。但是,當我換成了龜速的單車之後,在某些鄉鎮之間,我可能要騎個幾小時才能遇到小市區或便利超商,為此,若我需要補給糧食或休憩,那些沉默在偏鄉的柑仔店,就成為我中途補給的最佳選擇。
慢,是一種節奏;放慢速度,使我遭遇更多人事物,相遇更多緣份。

───打開五感,豐富自己對外在世界的體驗───
我想,緩慢的速度的確能讓你有更充裕的時間去體驗外在世界,但「慢速」卻不等於「慢活」,因為速度慢的人不一定懂得怎麼「活」。速度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所以放眼大都會與城市,那些速度遠比汽機車「慢」的行人,其實活的很焦躁、很快速、很忙碌。換言之,如果缺乏「活」的向度,再慢的物理速度都不能使你學會慢活。

怎麼「活」這件事,我是從露營與登山學來的。自2012年單車露營環島後,我開始養成了「露營旅遊」的習慣,因為露營很自由、很隨興,更重要的是,很省錢。我從未在要付費的露營區搭帳棚,因為我是窮酸的學生,現在是窮酸的社會新鮮人。為了「省錢」,我總是在旅途路上不停搜索可能的露營地,涼亭、草地、停車場、深夜的遊客中心、觀景台、國小、海灘…等。為了找到好歸宿,我養成了「觀察環境」的習慣。

露營並不如住民宿或住旅館般的舒服,但是它卻能讓你換取到自由與時間彈性,讓你更無拘束地享受旅行。更重要的是,它深化了我對外在世界的「感受力」,因為想找到令你放心睡覺的營地,你就要對外在環境有一定的知識判斷及敏銳度。舉例來說,我曾在沙灘、山壁下、商店街、停車場、高山上…等地露營過,每一個環境都有其需要注意的細節;山壁可能有落石,高山低溫有反潮現象,海灘會遇到漲潮。如果不是因為露營,我就感受不到這些環境的細節,因為露營有很強的「暴露感」,沒有房屋保護、沒有隔著一道牆,所以外面的風吹草動都會激起你的「五感經驗」,進入你的感官世界。

以前讀書時,常得在大學校園內走動,走路時我很喜歡抬頭看雲,晚上則喜看星星與月亮,感受天地的物換星移。然而我發現,除非遇上中秋節般的特定節日,告訴你今天有「中秋滿月」;如果沒有這樣的「資訊框架」,路上的人們幾乎很少會抬頭去細細品嘗天空與景色的變化。我想說的是,在工業化後的社會,在長期填鴨教育的訓練下,我們被訓練成「用文明框架看世界」,而忘了自己擁有獨一無二的、原始的「五感能力」,能夠經驗到屬於自己的世界,譜出屬於自己的生活品味。

我原本也是一個因世俗框架而失去感受世界能力的人,但露營的漂泊與暴露感,卻開啟了我與生俱有的感官能力。

───拋開過多的物慾,找回最單純的心靈────
近年,我開始鑽研登山知識、踏出我的百岳夢。登山的方式有很多選擇,你可以獨攀、跟朋友組團、參加社團或跟隨商業團體。由於我習慣一個人露營旅遊,所以比較簡單的路線我會選擇自己獨攀,於是很多裝備都得自己背,這也意味,我要學會「去蕪存菁」、輕量化裝備,只保留最實用的東西,不然重裝很消耗體力。

登山讓我學會「簡單生活」的道理,因為走在偏遠的高山上,沒有過多的物質文明束縛你。手機、洗髮精、電腦、汽機車…這些東西幾乎不再需要,也用不到,你需要的是「生存裝備」,如糧食、飲水、保暖衣物、帳篷、睡袋、求生工具等;需要的是「生存常識」,如,判斷氣候、體能、地形、方向、醫療知識…等。只要你擁有這些「基礎」,你就可以四處移動、到處探索山林之美、感受自然之驚奇:「沒有過多的物質環境打擾你,只剩下最單純的、對高山視野的渴望,以及對自然生命的體驗。」

台灣是個地狹人稠的小島,無論是用單車或徒步環島旅遊,我們的路途中都有高機率接觸到文明的生活事物,商店、汽機車、居民、通訊設備、馬路…等。所以在平地環島時,除非你專走偏遠無人的小徑,否則我們多數時間都是在「物質文明」之間移動,受到文明架構出的「物質安全網」保護。沒水怎辦?找商店或警局。沒糧食呢?花錢買或打工換食宿。沒力氣走了?改坐火車或搭便車。身體出狀況怎辦?快叫救護車。

物質文明在高山上是很稀少、甚至缺乏的,尤其是路程偏遠或非大眾路線的高山,是如此原始並充滿野性。為此,相較於露營環島,登山更能讓我感受到「拋開物慾」而「力求簡單」的道理。走在漫長的登山路上,你唯二擁有的就是身上的有限裝備,以及你的身體。在那更強烈的生存感、更稀有的物質條件下,我腦中只剩下「活著」這個想法;這個活,一方面是「活著下山」,另方面是因沒有太多的慾望干擾,所以更能感受到生命的單純,就是「好好活著」。

寧靜的高山上,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吐納…

───用慢活的方法找回「當下」────
若問我,慢活是什麼?我目前的答案會是:「放慢心靈節奏,打開被框架已久的五感,用屬於自己最單純的心靈去感受世界,去好好活著。」

  我一直覺得,慢活並不是生活品味的模仿,不是可以輕易被他人複製的經驗。慢活,是一個人經過長時間的生命累積與沉澱,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最舒適的「生命節奏」。生命節奏不盡然一定是很慢的物理速度,譬如對賽車手或跑步選手而言,「更快的物理速度」可能才是最適合他們的「活」。然而,只要你懂得感受世界,即使你坐在高鐵上看窗外快速切換的風景,相信你所得到的生命體驗、那「活著的感覺」未必輸給走路環島的旅人。

  近半年,我開始把屬於我自己的「慢活哲學」給運用在生活中。無論生活過得多忙碌,都不要忘了給自己放慢心靈節奏的空檔,這空檔或許是閱讀一本書、跟朋友相聚、去爬山、去走走透氣、整理房間、喝杯下午茶、聽個音樂…。節奏一旦放慢了,我原有的、被壓力給束縛的五感能力就會回來了,然後,我開始能夠感受到生活細節、發現窗外的景觀、觀察到路上人群的互動、驚覺植被的季節變化。而當外在的、被感受到的世界一旦變得「豐富」,我的心靈就會跟著豐盛起來,然後深深感嘆:「生活不需要過多的物質,而需要擁有發現生命之美的單純心靈,只要我能隨時隨地喚回此心靈,我就能時時刻刻找回活著的感覺。」

  我想,慢活就像禪語所言:「在呼吸吐納之間感受到宇宙萬物的存在,活在當下。」我們透過「慢活」而在紛擾的、充滿框架與束縛的文明之網中,隨時喚醒那個一度迷失的「當下」。

※歡迎來南澳慢學院(迎日小築)單純住宿,體驗南澳好山好水~
訂房可連結airbnb出租住宿網站;如果您不是airbnb會員,可以把您想要預訂的日期直接私訊在慢學院粉絲專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慢學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