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貞岑

靜下來,放慢你的腳步,釋放你的感官,每天都會跟旅行一樣充滿新鮮快樂。

熙來攘往的十字路口,趕著下班回家的人潮不斷向前推擠,逼得你不得不加快腳步。

髮長及肩,穿著波希米亞式披風外套的韓良露,卻在身後不急不徐地迸出這句話:「你知道昨天的月亮長什麼樣子嗎?」

我不知道。就像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人能把尋常日子過得興味盎然,每天都像是在旅行一樣快樂。

不論占星、電影、文學、音樂旅遊、美食、美酒,韓良露總能巧妙運用文字、語言和閱聽大眾分享她的各種感官知覺經驗。

韓良露文藝圈好友蔡詩萍曾形容她的文字可以「讓自己逐漸衰老麻痺的生活趣味,重現新生機。」

實際生活中的韓良露也很精采,燒得一手好菜,機敏風趣、活力充沛,而且熱心得不得了,有點像白先勇《台北人》筆下,隨時可轉出一桌好菜宴客,把大家哄得服服貼貼的尹雪艷。

有趣的是,天生反骨,從小不喜禮教束縛的韓良露,生活目標不是賺多少錢、有什麼樣的頭銜,而是保持創意的、好玩的生活,而且要「慢慢來」。

研究占星學的韓良露知道人生有限,所以特意把腳步放慢,用心體會世界。

堅持「沒有空閒,沒有一切」的韓良露認為,最好的旅行是「慢慢的」旅行,最好的過日子方式也是慢慢過日。

放慢腳步過生活

她坦誠自己源源不斷的創作來源,最大的秘密就是「空閒」。

「我很難跟人解釋,我真的不忙,」不喜歡應酬,通常一天不會安排超過兩件事,身為網路基因科技公司總經理,手上還有幾本待出的書,可是韓良露有本事看起來總是氣定神閒。

旅行也是一樣慢慢來。從20多歲開始旅行,走過60個國家,300多個城市,一待就是三個月、半年,對韓良露而言,旅行像上了癮的戀愛,欲罷不能。

「旅行讓人有一種生命延長的感覺,它是一種精神的長壽。」眨著圓亮的大眼睛,不施脂粉,臉色紅潤,韓良露看來總是神采奕奕。

她不化妝、不戴手飾,最大的花費是旅遊,「我常跟人家說我生命當中最幸福的一年是1991∼1992年,整年都在旅遊,那一年有點像活了7年,」韓良露興奮地說。每天發生的事情,她都記得一清二楚,隨時可以一字不漏地寫下來。

與先生一同出遊的韓良露,經常以清晨散步,做為自己的獨處時間。大清早四、五點時,一人起早上街走走,那時清潔車剛出來掃街,安靜而清爽,即使只是在路上走一小時就匆匆回旅館,你對城市的印象,還是會很強烈。

「這就像你靜靜地、仔細地看一個你所愛的人30分鐘是一樣的,談過戀愛的人都知道,那是永遠留在腦中的記憶,」這是韓良露與城市相戀的方法之一。

用文學加強旅行中的知覺感受

比較特別的是,文學作品經常是觸動韓良露旅行的動機,她用文學來捕捉城市深層的靈魂。

愛看書的韓良露笑說,先生幾乎可以從她書架上看過的書,來臆測她去過哪些地方。

看見韓良露,在時尚巴黎街頭,尋找海明威《流動的饗宴》中1926年的巴黎;在紐約中央公園裡,體會沙林傑《麥田捕手》逃學男主角獨自坐在結冰公園裡的感受。

因為看了描繪鋼琴家顧爾德的短片,她更改行程從英國繞一圈到加拿大多倫多,在同樣場景的安大略湖旁靜靜聆聽顧爾德詮釋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試圖與陰鬱敏感的音樂家靈魂相遇。

而性格中的安適與浪漫,使得韓良露總能以自己的節奏步調,在紛擾匆忙的氛圍優雅地遊走,感受別人看不見的生活細節之美。

旅行中她花大量的時間去觀察感受,每天步行5小時、在咖啡店坐一個半小時、上市場買菜、坐公車,從視覺、味覺、聽覺、嗅覺、觸覺到心靈深處的感動,這種「冒充當地人」的深度旅行方式,讓韓良露跟夫婿朱全斌,可以擁有不同於觀光客浮光掠影的深刻記憶。

走出來的旅行經驗

「對我來說,旅行中的許多記憶是雙腳走出來的,」與自然作家梭羅同樣偏愛步行,韓良露認為自己摸索出來的路往往有很多意外驚喜,比方說發現好吃或是有特色的當地小店。

曾經,韓良露也忘了月亮的樣子。然而,感官開放的旅遊,竟把她「睜大眼睛看世界」的敏銳感受,給重新召喚回來,像是李安「飲食男女」電影中最後終於嚐到滋味的大廚爸爸。

現在,即使不旅行,行走居住8年的社區,她也可以開心地換著不同的小巷子和路徑,走出不同的風景,每天看看星星月亮太陽。

然而,韓良露還有一個小小的魔力,她與生俱來的怡然自得,經常能感染周遭的人,心甘情願自然地把生活時鐘調慢,跟她一起悠哉度日。

剛拍完照片,做完簡短的訪談,方形餐桌上堆滿小山高,十多年來各地旅遊的照片、相本,大夥還在熱烈討論到底誰拍的照片最漂亮。一會兒,穿著紅色套頭毛衣的韓良露已從廚房「變」出兩盤剛煎好的香腸和烏魚子,揚聲招呼著正埋首照片堆中的夫婿和我們:「吃吃看,這是別地方吃不到的喔!」

辛辣的金門特極高梁酒,一路從喉嚨暖燒到胃,剛好吊出香腸脂質的腴滑溫潤。慵懶的爵士女聲從客廳悠悠傳來,間著夫妻倆回憶往事的笑鬧調侃,陰雨綿綿的冬日午後,時光在加拿大的綠色草坪、義大利維隆那貼滿愛的紙籤的牆上、上海的水鄉和塞維亞的美麗教堂裡,停駐不前。

準備好要看今天的月亮嗎?
 
* * *

Q:在旅行中,多數人不敢嘗試異國美食,可否談談你自己在旅行中的美食經驗?

A:你要記得,大部份旅行的情況是「只此一次」,可能也是我這一生跟這食物唯一一次接觸的機會。

所以只要看到沒吃過的東西或不同的料理方法,有地方性、季節性的,我一定會嘗試。

旅行中我跟先生常會吃不同的東西。所有的嘗試,就變成個人的文化符碼,每當你打開報紙,接觸到這些國家的東西、看電影聽到人家吃什麼東西,而剛好是你吃過的,就會有一種親近感。

我們跟世界之間,能夠簡單的靠吃幾樣東西就達到親近感,這是很容易做到的。

人生很多情感的東西,是點點滴滴累積下來,很多情緒的反應,是需要召喚的。比方你在宴會上碰到一個陌生人,當你們有共同認識的人,你會覺得跟他之間馬上建立起一個聯繫。

生命當中充滿各種聯繫,食物不是唯一的聯繫,音樂、文化、建築藝術都是,但食物聯繫的特質是,一天三頓飯,非得與食物發生關係不可。

而聯繫會帶來聯想。比方我在逛西班牙市集時,常會發現我在台灣兒時記憶中的食物。比如花枝、章魚,還有香腸、火腿是非常相像的。

食物也會喚醒你對不同文化、國家間可能有的關聯。譬如南歐人吃東西跟我們那麼相像,是不是有一些食物人類學的淵源,歷史上有什麼牽連?通常飲食文化相近,政治經濟發展和態度也不會差太遠,你從食物和對食物的態度,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文化。

Q:在旅行當中,是否有特別難忘的滋味?

A:有很多念念不忘的是在旅館的桌上。

我在旅行中有兩個樂趣。一是到餐廳去吃手藝;二是買東西回旅館吃。

我印象中有個法國小鎮的醋浸紅白蘿蔔,有點像我們的泡菜,那家店很小,只有三張桌子,在一個偏僻的巷子裡,我永遠記得,切成薄片加上白酒、芥末浸漬成的紅白蘿蔔,好吃得不得了,這是很意外的家常菜。

我很喜歡在旅行中四處買東西回旅館去吃。因為一般餐廳的食物,多是中等用料,不會用好到極點的料,也不會給你豐富的水果。很多很好吃的東西,進了餐館就貴,因為食物的成本是定價的20%。但你自己可以花點錢去當地最有名的店,買到最好等級的香腸、起司、水果和麵包。你也可以到當地最好的百貨公司地下室或熟食舖,買到你在店裡不敢點的東西。

我們在旅行時會隨身帶一個小桌布和兩副刀叉,然後在旅館內布置自己的小桌子,買很好的酒來搭配佐餐。

在旅行中,我會花一點時間去想,怎麼得到這樣的味覺體驗。你要花心血、收集資料,肯多走兩步。我還會記下筆記,查個字典,飲食的知識就會逐漸累積。

而且,這種樂趣是只要有一天碰到當地人,就會有很強的聯繫感。比方我曾在匈牙利待過一段時間,吃過很多布達佩斯當地食物,後來我到倫敦碰到匈牙利的一位老醫師,只要一講起這些食物,他好開心,眼睛都會發光。那些經驗是他無法跟別人分享的。

旅行當中的食物經驗不只是好不好吃,而是味覺體驗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文化的探索。

我在旅行中有很多的儀式,比方逛當地書店。書店門口通常會擺一些地方藝文活動的小冊子,我在很多地方可以找到藝術戲院,多半是透過這個管道。

還有,你一定要住在事情發生的地方。比如在歐洲,事情發生的地方一定是在老城裡頭。選擇住在老城的中心,你可以到處亂走,才有機會發現當地人的生活。旅行當中有很多事情是不期而遇的,事前怎麼收集資料也不知道。

我的旅行哲學是慢慢的進行,感官才會豐富;另一個是多走兩步路,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14種打開感官,與城市相戀的方法

旅遊經驗豐富的韓良露認為,「旅行跟生活是一樣的,如果你不付出探索的過程,你就得不到探索的樂趣。」

試試看韓良露版的「旅行必做的N件事」,也許你會有不同的旅行感受。

1. 黎明清晨時,在小鎮上晃晃走走。
2. 逛當地市場,看看不同的食物,嗅聞食物混合起來的味道。
3. 逛當地有名的百貨公司或超級市場,感受當地人的生活水準。
4. 收集沒見過的熟食或水果,帶回旅館享用。
5. 搭乘一次當地人最常用的交通工具。

6. 花點時間搭乘在地面上交通工具。
7. 儘量在城市裡步行。
8. 容許自己偶爾迷路。
9. 多走小巷子。
10. 去當地公園。

11. 選一個咖啡館坐半小時以上,可以休息回味,也可以觀察城市人生活。
12. 帶隨身聽,買一些當地的音樂,從聆聽音樂中拉近與當地的距離。
13. 逛逛小書店,看看當地人雜誌、小說。
14. 事前閱讀相關資訊或旅遊指南,增加輔助記憶,旅遊會更感性。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40期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9902

arrow
arrow

    慢學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